长沙晚报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胡赞
4月,地处宁乡西部黄材镇的炭河古城建设现场,俨然成为宁乡最“热”的工地。
黄材大道两旁已经种上郁郁葱葱的杨树;青阳古镇城门城楼主体已施工完毕,正在进行外墙仿古装饰;西周作坊已经完成逍遥亭、精工坊、储藏室的基础部分,匠人居已完成部分木结构安装……
目睹这些变化,家住沩山集镇的刘谷良满心欢喜:“等到炭河古城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,沩山风景名胜区就会越来越热闹了,而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!”
炭河古城带动宁乡西部发展
炭河古城,仅仅是宁乡县推动全域景区化的重头动作之一——2016年,宁乡将以100亿元的大手笔、高规格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。该县重点打造的新“宁乡十景”中,大沩山范围内的沩山礼佛和炭河古城入列;五大旅游板块中也包括沩山-黄材板块;八条景观大道里,其中一条就是宁沩公路。宁乡还整合推出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,其中,串联迴龙山、云山书院、何叔衡故居、密印寺等景点的青年毛泽东游学线路体验之旅,串联炭河古城、千佛洞、三关门等景点的寻古探险之旅,也在大沩山范围内。
沩山片区,已经成为宁乡推行全域景区化的重点。这个片区,也将是该县拓宽思路、不等不靠,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的主战场。
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宁乡。在省会长沙,宁乡一度被视作全市小康建设的短板。而这块“短板”,就是宁乡西部山区——包括黄材、沙田、龙田、巷子口、沩山和横市在内,由于区位、交通、资源等方面的原因,这里共有28个贫困村,贫困人口接近3万人。
这块宁乡乃至全市的小康“短板”该怎么补?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在哪里?如何使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在宁乡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?
旅游兴,则百业兴。全域景区化可以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、城乡品质倍升、既定项目的落实落地、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全域旅游,从而推动精准扶贫,达到全民致富,最终实现全面小康。
这其中,炭河古城是牛鼻子,是带动西部发展的神来之笔。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来看,大沩山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一旦发展起来,将为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一个极佳的空间。
记者了解到,炭河古城景区正在建设“千手大屋”,将把黄材水库库区内的三百多户百姓逐步搬迁到这里,通过政府引导、创造条件,使他们有立足之地,解决基本的生计问题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沩山成扶贫攻坚样板
实际上,通过全域景区化和精准扶贫,大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发展,从而拓宽群众的致富道路,在这方面,沩山堪称样板。
“全域景区化是精准扶贫的一把金钥匙。”已在沩山工作10年的沩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蒋改平感慨。他清楚地记得,2005年的时候,沩山乡9个行政村17291人,80%以上为贫困人口,人均纯收不足千元。“当时,沩山街上杀一头猪,要卖三四天。”在沩山集镇做了30年生意的刘谷良同样深有感触。
2005年9月20日,是沩山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。这一天,中国宁乡首届国际佛文化节拉开帷幕,而沩山自此确定了“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,撬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”的思路。同一年,沩山风景名胜区成立,2007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,2012年10月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七年时间完成了景区退蛹化蝶的“三级跳”。
过去10年,以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奠定了沩山在脱贫攻坚战中胜出的基础。特别是近年来,宁乡县委、县政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、精准扶贫和全域景区化工作,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西部山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。以沩山乡为例,2015年,该乡接待游客35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1.1亿多元。在旅游产业的强势带动下,沩山的茶叶产业、高山种植产业、休闲养老产业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构建了坚实而宽广的平台。
沩山乡党委书记黎国君举例说,该乡沩水源村全村3248人,除了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,大部分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,村里五大基地每年吸纳的劳动力就在1500人左右,很多妇女和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事做,村民芳玉连靠在黄桃基地打零工,去年一年领取的劳务收入就达1.3万元。八角溪村的妇女老人大多在采茶中实现就业,村民肖牡秋一天的采茶收入最多时有400多元,大多数人采一季茶的劳动收入在1万元以上!数据表明,2015年,全乡人均纯收入超过1.5万元,为10年前的15倍多!
今年以来,宁乡又推行全域景区化战略,沩山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地说,全域景区化会吸引大量游客,增加老百姓的致富门路,沩山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了。 |